我如何轉職成為 UI/UX 設計師?(個人經驗、心態和 UIUX 作品集準備技巧)

設計女子艾瑪
8 min readJan 8, 2023

--

大家好,我是艾瑪!之前在 IG 開 QA 問大家想看什麼主題,轉職經驗太多人敲碗了,才決定做一篇分享!那我們就開始吧!

1. 背景介紹

我的背景:不純的非本科生

  • 台中一中美術班
  • 台大中文系
  • 曾去日本語校遊學一年

為什麼說不純?大家也知道,設計並不真的相等於藝術,真正做設計也是上大學之後,因緣際會在打工的書店有設計海報和 banner 的需求,才開始接案做設計。Adobe 軟體、色彩學和版式等等的基礎設計知識也都是大學時期邊看網路影片邊自學而來的。

雖然當時設計能力真的不怎麼樣,但覺得「設計」似乎是一條可走的路,至少看起來比當作家要養得活自己,就想說往這條路試試。

但當時我腦中還沒有 UI/UX 的概念,心中所想設計就是純視覺設計。

怎麼選擇 UI/UX 這條路

第一份工作:視覺設計(約一年)

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讓我認識了 UI/UX。

當時是在甲方產品公司做視覺設計,當時產品設計團隊中有 3 位 UI 設計師,2 位 UX 設計師,加我一個視覺設計,現在想來是蠻夢幻的配置。也是從這個時間點我才開始認識「UI/UX」。

朝夕都跟 UI/UX 設計師們相處,你會看到他們找哪些利害關係人討論,工作流程是怎麼跑,如何跟工程師溝通等等。這一切的種種都讓我覺得離「UI/UX」的距離並沒有這麼遠。

但如果你問我,當時我還很喜歡視覺設計,沒有說一定要往 UI/UX 走,一方面也是不確定 UI/UX 是不是我職涯的下一步。於是我開始找機會驗證。

第二份工作:視覺設計+UI(約一年半)

找機會驗證 UI/UX 是不是自己要的方向。

當時覺得 UI/UX 是一條路,但不確定要不要走,所以在轉換工作時的策略是,以視覺設計+UI 技能找到可以讓我有實作產品設計的團隊。當時還蠻幸運加入我的第二間公司,也是在那裡,開始有實際 Hands-on 的產品設計經驗。實際體驗+產業前景,我就確定 UI/UX 是一條我想前進的路。

放下視覺設計,專心 UI/UX

在公司差不多待一年左右的時候,再次跟主管討論職涯發展,討論過後知道了目前的團隊情況不太可能在將 UI/UX 單獨獨立出來,所以我就開始準備職涯的下一步。然後到目前的工作:UI/UX 設計(到目前約 8 個月)

2. 轉職的時程規劃

前面之所以先介紹了我的背景和工作經驗,是想讓大家在知道這邊說的轉職準備是指第二份工作到第三份工作的階段,也就是在已經有點相關的工作經驗的情況下我的準備方向,大家就視自己的情況參考!

如果你真的不是設計背景或是要從頭準備放到作品集的專案,可能還是要花 1–3 個月左右把前面這段補起來。

註:這邊的時程是在有正職工作的情況下,用下班和週末的時間進行的。

  • 心態+現況分析(1 week)
  • 履歷(3 days)
  • 個人作品集網站 (1.5 months)

心態

  • 不用想做到 100%,不要太貪心全部技能都要,從現有資源中抽取你現在可以承擔的回答。
  • 不要將就,但要設時間底線。
  •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把整個轉職過程當成產品迭代的過程。

現況分析

這個部分超重要,當時在正式做履歷作品集之前,基本上我會先問自己:

  • 我的目標公司是什麼樣的:例如要多大規模?甲方還是乙方?垂直產業?公司文化?期望薪資等等。
  • 我有哪些強項:有什麼硬實力軟實力和個人特質,或是做哪些有趣的 side project 等等。
  • 目前 UI/UX 產業的狀況大致如何:近一兩年產業趨勢,設計師的求職文章等等。讓自己大概有個底。

3. 履歷

  • Day 1:蒐集業界設計師的公開履歷,參考他們寫法和格式。
  • Day 2:我自己平常就有在做專案紀錄,這邊就是把專案紀錄中值得放進履歷的部分擷取出來,修改內容,讓內容能回扣到自己的目標公司該有的需求和強項。基本上就是 JD 所要求的技能和特質融合你的工作經驗都全寫上履歷。
  • Day 3:設計版面,不用花俏,乾淨簡潔,資訊層級做好基本上就足夠了。

這裡可以補充一下,原本履歷我是中英兩種語言都寫,後來發現英文履歷能投遞的守備範圍更廣,加上要維護兩種版本有點花時間,所以後來我都只寫英文版的。

4. 準備 UI/UX 作品集

4–1 策略:找到黃金重疊區

黃金交叉就是找出你夢想職缺需求和你自身能力的黃金重疊區。這個重疊區就是你要強調的部分。

4–2 形式

為什麼選擇個人作品集網站?

  • 之前有用過 PDF 的形式做作品集,但只能線性的羅列作品,缺少互動。如果用個人作品集網站,在使用者體驗, 互動甚至是影音作品等,都可以更好的呈現自己的專業。工具面我是用 webflow 製作的。
  • 提昇優化速度:PDF 作品集每次要優化時,就算只是改一個字,就還要重新輸出一個新版本,每次都覺得這個步驟有點煩。但如果是線上作品集,只要在編輯改完發布出去後基本就沒問題了。
  • 如果我有各種考量,沒辦法做個人作品集網站的話該怎麼做?也有設計師朋友提供說,寫好 1–2 個專案 ,直接放在 Behance 上。或是做成 PDF 作品集也還是可以的!重點還是在內容,形式都是為了更襯托你的內容,所以在時間或經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會覺得內容應該要先顧好。

4–3 架構與風格

作品集架構就是簡單清晰,以下跟大家分享我的作品集架構。

架構

  • UI/UX 專案:當初我是 Hands-on 和 Side Project 的專案都有放,撐到 5 個。類型方面也是 webpage 和 APP 都有放。
  • Design Lab:這邊是放我之前的一些 Graphic design 作品。這頁是輔助呈現我是一個會視覺設計的 UI/UX 設計師才放的,如果你有其他的技能作品想呈現也可以放。
  • About Me:專長和軟性的個人特質。我自己就簡單分成幾個部分:
    About Me / Specialize / Work Experience / Language / Social Media

風格:

別人在認識你之前,對你的第一印象一大部分是來自於你的作品集的風格,所以你的作品集風格也代表你想呈現什麼印象給對方,是專業嚴謹還是親切好合作,都可以藉著作品集風格呈現出來。

我當時想的方向:國際化 / 易讀性 / UX 和 UI 雙線並行。

到底要放幾個專案呢?

看你的經歷和你想呈現什麼。

大部分 3–5 算正常,我也有看過放近 10 個的。另一方面,你只放 1 個我覺得也行,但你要確保那個專案夠強,或是它真的很符合你的目標公司所需要的方向。因為假設你只有放一個 2B 的 A 產業專案,但你的目標公司是做 2C 的 B 產業,然後你又沒有其他專案可以來交叉呈現你的能力,這樣對公司方來說可能你就不是在好球帶的人選。

4–4 UI/UX Case Study 的4 大重點

有基本架構

  • Overview > Challenge > Design Process > Key Results
  • 我通常會把 Key Results 放最前面。

2. 數據成果放最前面

我們做作品集時都想著要從頭說一個故事,但公司方在看作品集時最想看到的是「所以成效是?」「這設計解法有沒有用?有量化數據嗎?」他們最想看的是結果,所以大家,有量化數據就大方的放到最前面!

3. 你「為什麼」下這個決定,你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基於什麼樣的使用者調查或是產品目標,你才選擇了設計方案 A 而不是 B 。又或是在什麼樣的時間和工程開發的限制下,設計師提出什麼解法能達到同樣效果又能符合團隊預期進度。

不只是你下了什麼決定,你「為什麼」下這個決定,你背後的思考是什麼?這背後的「為什麼」,才能體現你是一個什麼樣的設計師。

4. 善用 highlight 和 bullet points

我自己在參考其他人的作品集時,通常都是用掃視,所以基本上我只會看 highlight, bullet points, conclusion 和 outcome ,除非非常有興趣,不然很少整篇詳細看完。連我都這樣了,可想而知公司方在看你的作品集時情境也相差不遠。

所以不用寫大段落的描述,善用 highlight 和 bullet points ,把想強調的部分彰顯出來即可。

4–5 做完第一版,然後呢?反覆迭代

找信任的設計師問回饋!!

這點無敵重要各位!

至少請 2 位設計師看過,有時候你以為好的作品呈現,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然後我們自己又看不出來,那些有經驗的設計師一看就知道,光是把一個大盲點改掉,你的作品集可看度就會立馬往上跳一個層次。

所以大家,不管再怎麼害羞,也請大家一定要記得找人問作品集回饋!

最好是多少認識你,了解你的情況的人,請他們給你真實回饋。記得問回饋前要先說明你自身的求職狀況和目標公司等。

初期在找工作時,真的是一段相當煎熬的過程,很多資本社會的求職規則或技巧,在大學時基本上完全不知道(笑)。但相信我,它是一段過渡期,努力充實自己撐過這一段,隨著次數增加,你會越來越了解自己要什麼,以及要端出什麼給別人看。

感謝看到這邊的讀者,也感謝當初幫我看作品集的設計師朋友們!
一開始雖然有點害羞,但每次都覺得有問真是太好了!

這篇文是我的個人經驗,不代表作品集就一定要這樣做,
大家再依自身狀況做調整喔!

--

--